环境健康与污染控制研究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走进研究院  科研队伍  仪器设备  产学研  科研成果  党建工作  人才招聘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首页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交流 
 最新论文 
 平台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平台建设>>正文
粤港澳污染物暴露与健康联合实验室
2020-12-04 08:40     (阅读)

 

粤港澳污染物暴露与健康联合实验室

英文名称:Guangdong-Hong Kong-Macao Joint Laboratory for Contaminants Exposure and Health

 

一、 实验室依托单位—牵头和联合单位

        实验室依托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健康与污染控制研究院、环境生态工程研究院、 汕头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 , 联合长期合作并在污染物分析和环境健康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 澳门大学以及广州紫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强强联合。

 

 

技术支撑平台: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2个广东省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广东省及港澳地区重点实验室;

学科优势互补:环境科学、流行病学、代谢组学多学科发展。

 

二、实验室人员配置

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聚集了一批海内外高端人才,现有教职工1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国家杰青6位,教育部高层次特聘教授5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位,国家四青”5位等国家级人才20余人次;南粤百杰、珠江特聘/青年、省创新团队带头人、省级领军人才、省杰青等省级人才20余人次。兼职教授4位(含海外院士1位、珠江学者讲座教授2位),客座教授1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引进))。学科已形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青、教育部高层次特聘教授为带头人的高层次学术梯队,凝练了环境污染物来源和迁移转化、环境污染物生态效应、环境污染物人体暴露、健康和毒理作用机制三大学科方向,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污染、生态与人体健康组建了多个优势科研团队。

本实验室成员为88人,其中固定人员52人,博士后和研究生36人,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韩国科学与技术院院士1名,国家级人才19人次,省级人才11人次,实验室名誉主任及粤港澳三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简介如下:

实验室名誉主任:杨志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生态工程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高层次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国际环境生态学会主席、国际能值学会中国分会主席、国际环境信息科学学会生态信息分会主席,以及多个国内外主流期刊的主编或副主编。长期从事环境生态规划与修复研究,以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面向中国重大工程、重点流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生态问题,在流域生态需水保障、湿地和城市环境生态建设等工程技术方面取得多项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突破,为提高流域、湿地和城市环境生态保护技术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先后承担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等重点(大)项目数十项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和教材20余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在Nature Commun.等多个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0余篇,论文总引用27000余次,是爱思唯尔环境/生态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20篇文章被美国权威科技媒体Vertical News正面报道;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20余项,2018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实验室主任:安太成教授,污染物源解析与健康风险评估方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高层次特聘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任广东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环境健康与污染控制研究院院长、广东省环境催化与健康风险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光催化技术集成与装备研发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和广州市环境催化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新兴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健康、环境化学过程机制、光化学转化与光催化降解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高水平期刊上(PNASEnergy Environ. Sci.Environ. Sci. Technol.Appl. Catal. B: Environ.Water Res.Environ. Sci: Nano)接受和发表SCI收录论文300余篇,其中1篇热点论文,5篇高被引论文,SCI被引近9000余次。申请各类专利72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3件和实用新型专利15件,专利科技成果转让企业生产实施7件,技术转移转化金额760余万元。目前为国际环境地球化学与健康学会亚太区主席及其中爱联盟中方主席、国际环境毒理与化学会全球化学品咨询组专家成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VOCs 防治委员会常委、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环境科学》和《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编委,并被国际SCI 收录期刊《Appl. Catal. B: Environ.》、《Crit. Rev. Environ. Sci. Tec.》聘为副主编,同时担任《Sci. Rep-UK》、《Environ. Toxicol. Chem.》、《Environ. Geochem. Health》和《Atmos. Pollut. Res.》等国际学术刊物编委和《Chem. Eng. J.》和《Environ. Geochem. Health》杂志客座主编。目前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23万元)、广东省本土创新科研团队(1000万元)和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00万元)等。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和重点子课题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重点与重大项目等10余项,曾获得2015年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和其他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励6项。粤港澳大湾区污染物源解析与健康风险评估。

实验室副主任:杨杏芬教授,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2000年中山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2001-2017年任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技术负责人、首席科学家,20178月人才引进到南方医科大学工作,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兼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厅局级课题30多项,发表论文270多篇;专利7项;主持制修订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4项,参与10余项;参编4部全国预防医学专业统编教材,主编专著2部、主审主译专著5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多名。先后获1996 南粤教坛新秀1998卫生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999广东省优秀青年科学家提名奖、2001年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001年广东省首届巾帼科技创新带头人2001年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和广东省2002五四青年奖章2008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2010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第十八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医药奖2017)、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2018等荣誉。

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余应新教授,博士生导师,百人计划特聘教授,现任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广东省环境健康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Environ. Pollut.杂志客座编辑。中国环境学会会员、中国毒理学会终身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员、国家基金函评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有机污染物的排放与相关机制、污染物的环境迁移与转化、污染物的生物累积与生物放大、污染物的人体暴露与毒性机制等研究。2012年《文汇报》46日首版和《中国科学报》423日第三版对其相关工作进行了报道。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国家基金项目(4项)、973项目子课题以及其他各类项目20多项;培养硕博士研究20多名,授权专利2项,编著2部;发表论文110多篇,其中SCI论文90多篇,个人H-指数21,曾获2017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

实验室主任(港方):蔡宗苇教授,重点污染物人体内外暴露方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郭一苇环境与生物分析冠名讲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获得者,广东工业大学教育部高层次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珠江学者讲座教授。长期从事环境中典型持久性毒害有机物的分析方法、形成与转化及其人体健康效应评估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重点、面上等项目30余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他引超6000次,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201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五)。目前担任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Rapid Commun. Mass Spe.主编、Talanta等国际学术期刊编委和香港浸会大学二噁英分析实验室主任等。曾经多次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POPs监测委员会邀请参加讨论和制定关于全球和亚太区域POPs监测计划的执行和报告,并于2008年受聘编写第一个斯德哥尔摩公约下亚洲POPs监测和控制报告。

实验室主任(澳方):肖颖教授, 效应与分子标志物在人群健康风险应用与预警方向学术带头人。目前被聘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 JECFA)委员(2016-2020),成为该届委员会中唯一来自港澳地区的专家。该科学委员会主要是根据毒理学动物实验的结果和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数据,评估食物中的食品添加剂、污染物、天然毒素和兽药残留的安全性、定量评估人体暴露水平和对人体健康造成的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和修改相应的健康指导值肖颖教授曾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辖下的国家毒理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辖下的食物安全中心工作,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同时兼任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

实验室主任(澳方):沈汉明讲座教授, 现就职于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细胞自噬、线粒体自噬和肿瘤代谢学。迄今为止,已在国际期刊发表 SCI收录论文 200 篇,被引用次数超过 25,000 次, H 指数为 80。目前担任国际权威杂志 Autophagy 副主编, Aging Cell Plos one 编委会委员。编辑出版了细胞坏死专著《 Necrotic Cell Death (Springer, 2014),并应邀在 50 余次国际学术会议及 50 余家国内外学术机构上做学术报告。其科研成果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 Research Excellence Award (2007年和 2015 年)和 Researcher of the Year Award (2019 )。此外,沉汉明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和理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多门课程。

核心成员: 蔡宴朋教授, 污染物迁移转化、归趋及其生态效应方向学术带头人, 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生态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 青年引进),现担任国际 SCI 期刊 Ecol. Eng.副主编,并先后担任 Hydrol. Earth System Sci. SCI 期刊特邀客座主编。主要围绕“ 水生态系统综合调控”,开展了基于多学科融合的综合研究。主持或参与了 20 多项国内外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科技部 97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委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及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基金委项目等,获颁教育部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和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与设计奖等。发表论文 190 多篇,其中包括 SCI 论文 145 篇,发表的论文被引用 2285 次,单篇最高引用 167 次, H 指数为 27。于 2018 年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并获批北京市首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核心成员: 李桂英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首批广东省本土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核心成员。长期从事环境中毒害

污染物生态毒理学以及健康风险评价、病原微生物的光催化杀灭机制、毒害有机物的生物和非生物降解机理及其在该过程中降解中间产物的遗传毒性和生态毒性演变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重点开展环境大气和水体中毒害有机物的转化机理及其人体暴露风险和生态风险消减研究。目前主持/完成 NSFC-广东联合基金重点、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共 5 项,省部级 10 余项。已发表包括 J. Catal. Environ. Sci.Technol. Water Res. Appl. Catal. B Environ.等环境领域高档次的 SCI 论文 170 余篇,他引 3200 余次,高被引论文2 篇。申请相关专利 50 件,授权 36 件,其中包括授权美国发明专利 1 件。 2015 年获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目前为 Res. J. Biotechnol. SCI 收录)编委。

 

三、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内容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环境学科与公共卫生学科的交叉互融,建立适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境污染物溯源-环境生态效应-人群暴露途径-健康风险与标志物综合性评估体系。粤港澳污染物暴露与健康联合实验室在未来三年主要围绕如下四个方向开展工作:

1、粤港澳大湾区污染物源解析与健康风险评估

1)污染物排放特征和强度

2)典型污染物源解析

3)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

2、典型污染物迁移转化、归趋及其环境生态效应

1)污染物的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与界面过程

2)污染物生物富集与食物链传递

3)污染物环境生态效应与生态风险

3、污染物的人体内外暴露与暴露数据库

1)污染物多途径、多路径人体内外暴露

2)污染物的人体复合暴露与代谢转化机制

3)典型区域复合暴露代谢组学特征与数据库构建

4、效应与分子标志物在人群健康风险中应用与预警

1)复合暴露效应与分子标志物在典型区域人群中的 应用

2)环境复合暴露与人体健康效应关系

3)环境区域健康风险预警与控制

 

四、实验室组织结构

      实验室管理委员会由粤港澳三方实验室主任和副主任组成。主要职责为:确定实验室组建的基本形式、任务分工和各自的职责义务;建立实验室章程、人员聘用制度、内部奖惩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外事工作制度、例会制度、学术会议备案制度,对实验室的人、财、物进行管理;负责实验室重大事项的决策。

 

 

  

五、实验室场地与设备

联合实验室将设于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工学三号馆内5-6楼(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环境健康与污染控制研究院),约4000m2可作为实验室的实验场地与科研基地。按照重点实验室建设要求,本场地相对集中,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水电、设备使用安全措施健全,采用统一的排污排水系统,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要求。目前已有实验室固定资产总值达2478.7万元(其中科研仪器设备装备总值1956.95万元)。拥有GC-MSHPLCGC、离子色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多功能光化学反应仪、荧光定量PCR系统等先进污染物分析测试设备。另外实验室正在购置预浓缩-GC-M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凝胶成像系统、多功能酶标仪、质子传递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激光闪光光解仪、四极杆飞行时间液质联用系统、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系统、电化学工作站、化学气相沉积系统等价值23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预计2016年年底安装调试投入使用,届时实验室的基础条件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备较好的科研实验环境。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广东工业大学 环境健康与污染控制研究院    粤ICP备05008833号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  外环西路100号广东工业大学工学三号馆5楼
微信公众号:GDUT-iehpc   电子邮箱:
iehpc@gdut.edu.cn